首页 > 诗人 > 元代诗人 > 耶律楚材

耶律楚材简介

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(9-21 —9-21),字晋卿【qīng】,号【hào】玉【yù】泉老人,法【fǎ】号湛然居【jū】士,蒙古名吾图撒合里,契丹族,蒙古帝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、宰相,金国尚【shàng】书右丞耶律履之子【zǐ】。1215年,成吉思汗的【de】蒙古大军攻占【zhàn】燕京时候【hòu】,听说【shuō】他才【cái】华横溢、满腹【fù】经纶【lún】,遂【suí】向【xiàng】他询问治国【guó】大计。而【ér】耶律楚材也因对金朝失去信心,决心转【zhuǎn】投成【chéng】吉思汗帐下他的到来【lái】,对成吉【jí】思【sī】汗及其【qí】子孙产生深远影【yǐng】响,他【tā】采取的【de】各种措施为元朝的建立奠定基础。乃马真后称制时【shí】,渐失【shī】信【xìn】任,抑郁而死【sǐ】。卒谥文【wén】正【zhèng】。有《湛【zhàn】然居士集》等。 ...〔► 耶律楚材的诗文(474篇)

主要成就

行政

  蒙古建国

  蒙古建国之初【chū】,实行军政【zhèng】合一制度,只有【yǒu】万户【hù】、千【qiān】户、百户等统帅军队【duì】的长官,没有治理【lǐ】政事的长官【guān】,攻下城镇【zhèn】后【hòu】不派兵【bīng】镇【zhèn】守【shǒu】(无序守【shǒu】护基本屠杀光了)。耶律【lǜ】楚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,提出建议【yì】:“地方上应【yīng】设置官吏统治老百姓,另【lìng】设万户总管【guǎn】军队,使军政相【xiàng】互遏制【zhì】,防止独断独行。”窝阔台采纳了。窝【wō】阔【kuò】台【tái】还根据他的建议,在【zài】中央设立了最【zuì】高行政【zhèng】机构中书省,任命耶律楚材为中书令【lìng】。
蒙古军队侵略亚欧各国和征【zhēng】服国内各民族的时候【hòu】,曾【céng】执行残酷【kù】的屠城【chéng】政【zhèng】策。在【zài】耶【yē】律楚材的劝说下,屠城的事渐渐少了。成【chéng】吉思汗并没有制定完整的法律,“札撒黑”只是【shì】一种适用于草原的【de】习【xí】惯法。蒙【méng】古统制范围扩大到中原以后【hòu】,刑【xíng】事案件大【dà】大增加了,情况也复杂得多【duō】了,耶律楚材提出《便宜【yí】十【shí】八事》作【zuò】为【wéi】临时【shí】法律【lǜ】,严禁地方官吏擅【shàn】自滥杀老百姓,不【bú】准商【shāng】人财主贪污【wū】公物,打击【jī】地痞【pǐ】流氓杀【shā】人盗窃,禁止地主富豪【háo】夺取【qǔ】农民田地【dì】,这样,社【shè】会秩【zhì】序就【jiù】渐渐安定了下来。

  此外,在【zài】耶律【lǜ】楚【chǔ】材的建议下【xià】,窝阔台改变【biàn】了【le】过去“裂土【tǔ】分区【qū】”的分封制【zhì】,在各地设【shè】立十路征收课税使,并定下【xià】“五个丝”制(5个人缴纳1斤丝),把征【zhēng】税的权力收归中央。

  制定礼节

  太宗窝阔【kuò】台即位【wèi】时,耶律【lǜ】楚材参照中原王朝的礼仪,为他【tā】制【zhì】定了登基的仪式【shì】,并劝服窝【wō】阔台的哥哥察【chá】合台率领皇族中长【zhǎng】辈向他行参拜大礼。参拜礼节【jiē】的制【zhì】定,使大【dà】汗在【zài】蒙【méng】古贵族中【zhōng】至高【gāo】无上的地位【wèi】得到了确认和巩固,增加了大汗的威严和【hé】权力。这是【shì】耶律楚材【cái】推【tuī】行自己的【de】主张,按中央集权【quán】的方式向蒙古统治【zhì】者施【shī】加影响的第一步。

  实行政策

  经济政策

  在经济【jì】上,耶律楚材针对中原腹地遭【zāo】受【shòu】多年的战【zhàn】争破坏,生【shēng】产凋敝,百姓困苦的【de】情况,主张轻徭薄赋,爱惜民力,发【fā】展生【shēng】产。

  军事政策

  军事上【shàng】,耶律【lǜ】楚材【cái】提出【chū】改革蒙古族军【jun1】民【mín】一体【tǐ】的治【zhì】理方法,主张军民分【fèn】治,设立州县,管理民政;设置万户所,负责军政;课税所负【fù】责征收赋税。这【zhè】样就把军【jun1】权、政权和财权分割开来,可以相互牵【qiān】制,相互【hù】监督。协调了【le】汉族【zú】地【dì】主【zhǔ】和蒙古贵族之间的【de】矛盾,巩固了蒙古的统治基础,加速【sù】了蒙【méng】古统一全国、建立中央集权政治的【de】步伐,对蒙古和中原的历史【shǐ】都【dōu】产【chǎn】生了深远巨大的【de】影响

  教育政策

  教育【yù】上,耶律楚材大力倡导儒学,推【tuī】崇孔子。他征得太宗的同意,修【xiū】复了孔庙,优待孔子后裔,建立了国子【zǐ】学【xué】,用封建文化教育民【mín】众。公元1237年,耶律【lǜ】楚【chǔ】材又提出恢复【fù】科【kē】举【jǔ】取士。第二年,元朝首【shǒu】次开科取士,一次【cì】录取了4000多人【rén】。科举【jǔ】考试的恢复,提高了【le】中原【yuán】儒生的地位,为国【guó】家发【fā】现招揽了大量的人才,为忽【hū】必烈时期蒙古帝国的发展繁荣【róng】积【jī】蓄【xù】了力量,奠定【dìng】了基础

  阻止屠杀

  耶律楚材还【hái】坚决反对战争中的残暴【bào】行为【wéi】。蒙古惯【guàn】例,对【duì】拼死抵抗的【de】城池,城破之时,就要屠城【chéng】,作为报复。耶【yē】律楚【chǔ】材力劝太宗改变【biàn】这【zhè】种野蛮做法,保【bǎo】全普通【tōng】百姓【xìng】生命。太宗采纳了他的【de】建议【yì】,一场【chǎng】毁灭中原农【nóng】业文明的浩劫被阻止了,中原千百【bǎi】万生灵被【bèi】保全了【le】下来。这是耶律【lǜ】楚【chǔ】材【cái】对中国历史、中华文明最大的贡献。

  保护人才

  耶律楚材为了使蒙【méng】古上层【céng】接受汉文化【huà】,利用蒙古贵【guì】族的实用主【zhǔ】义思想,名为因俗而治之,主要【yào】从保护和任用儒【rú】才、传播儒家礼教的方面入手,但是【shì】基【jī】本未【wèi】被采纳。

  蒙古【gǔ】征服了中【zhōng】原地【dì】区后出【chū】现了一个【gè】问题:该【gāi】如何治【zhì】理这个文化先【xiān】进的地【dì】区?耶律楚材上【shàng】奏【zòu】说:“天【tiān】下虽得之马上,不可【kě】以【yǐ】马上治。”他深知要【yào】统治中【zhōng】原非用【yòng】中【zhōng】原的制度不可,而熟知汉法统治之道【dào】的是汉儒【rú】士。于是他【tā】在得势之时大【dà】力【lì】保护汉儒【rú】士并引荐他们进入仕途。1230年耶律楚材在中原辖区【qū】设【shè】十路,每【měi】路【lù】都任【rèn】命正副课税使,皆由儒【rú】士担【dān】任。详情如下【xià】:燕京陈时可、赵肪,宣德刘中、刘桓,西京周立和【hé】王贞,太原吕振【zhèn】、刘子振[20],平阳杨简、高廷【tíng】英,真【zhēn】定王晋【jìn】、贾从,东平张瑜、王锐【ruì】,北京王德亨、侯显,平州夹谷永(女真人)、程泰【tài】,济南田木西、李天翼(《元史·百官志》)这是蒙古最高统治集团大批任用汉【hàn】人之始。

  文化政策

  在蒙古灭【miè】金【jīn】国、吐蕃、大理和征伐南宋时,许多名士如元【yuán】好问、赵复、窦默、王磐等人都被保护并【bìng】起用。这对于北方学风的兴盛【shèng】有【yǒu】很大的影响。1237年,随着金朝的灭亡,统【tǒng】治【zhì】地域的扩大,国家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治【zhì】国。耶律楚材上【shàng】奏【zòu】说:“制器者必【bì】用【yòng】良工,守【shǒu】成者必用儒臣。”窝【wō】阔台听从了他的意见,“乃命宣【xuān】德【dé】州宣课使刘中【zhōng】随郡考试,以经义、辞赋、论分为三科,儒人【rén】被俘为奴者,亦令就【jiù】试,其主匿弗【fú】遣【qiǎn】者死。得士凡【fán】四【sì】千三十人,免【miǎn】为奴者四之一。”(《元史·耶律【lǜ】楚材【cái】传》)这【zhè】次选中的有许多人才,如杨奂【huàn】、张文谦、赵良【liáng】弼、董【dǒng】文用等【děng】人,他【tā】们后来都【dōu】是忽必烈时代的名【míng】臣,为完成【chéng】蒙古国【guó】的汉化做出了巨大贡献【xiàn】。这次考试使大批儒士得【dé】到身份的提高和【hé】课役上的【de】优待,在文【wén】化、教育、政【zhèng】治【zhì】、经济【jì】各领域都发挥了【le】重要的作用。

  耶【yē】律楚材【cái】还向【xiàng】蒙古贵【guì】族传【chuán】授儒家思想【xiǎng】。他先从尊【zūn】孔【kǒng】开始,金灭亡后,他“遣人入城,求孔子后,得五十【shí】一代孙元【yuán】惜,奏袭【xí】封衍圣【shèng】公,服役林庙地。”他还向统治【zhì】集团【tuán】讲经,讲学之【zhī】风渐起,在京城还设置了国【guó】子学。

  在文献方面他【tā】也做出了【le】贡献,由于与论题【tí】的【de】联系并非【fēi】十分紧密【mì】所以下面只是简单叙述一下。耶律楚材【cái】在平阳设【shè】置【zhì】经籍所,在【zài】燕京设置编【biān】修【xiū】所,整【zhěng】理编辑经籍;保存了关于辽史的重要文献。

  汉化贵族

  耶律【lǜ】楚材还曾师【shī】从曹洞宗宗师行秀,受到佛法【fǎ】的影响。他的一生在【zài】思想上一【yī】切以佛祖【zǔ】为归【guī】依,在行动上又遵循儒家的济世安民【mín】之【zhī】道。他自【zì】己说【shuō】:“以【yǐ】吾【wú】夫子之道治【zhì】天下,以吾佛之教治【zhì】一心,天下之能事【shì】毕矣。”这使【shǐ】得他的思【sī】想另有一番特色:他崇尚汉文化,但在他看来,没有什么【me】华夷之【zhī】分【fèn】和华夷之防。

  社会改革

  蒙古是【shì】个游【yóu】牧民【mín】族,处于【yú】奴隶社【shè】会。他的各项制度【dù】和社会组织【zhī】形式都是【shì】以部落酋长制为基础的。这种【zhǒng】种制度对于统治先进的中原地区来说无疑是极为落后的,也无法适应【yīng】当时的社会要求【qiú】。耶【yē】律楚材【cái】看【kàn】到了【le】这一点,于【yú】是在各个方【fāng】面开始了改【gǎi】革。
礼制【zhì】:判断一个【gè】文化【huà】的先进程度,重要【yào】的因素之一就【jiù】是看它的礼制是否完【wán】善与先进。

  1229年【nián】秋天,蒙古国的【de】宗王和大臣们在曲绿连河【hé】曲雕阿兰地方【fāng】举【jǔ】行忽邻勒塔(大会)。在大【dà】会【huì】上为了继承问题讨论【lùn】了四十【shí】天,直到【dào】第四十一【yī】天,才得出了结果,由窝阔【kuò】台【tái】即位。

  在【zài】窝阔台大汗即位【wèi】时,耶律楚材依照中【zhōng】原王【wáng】朝的传统,制定了【le】册立仪礼。这种仪礼要求【qiú】皇族尊长都就班列拜,这与蒙古的【de】习俗【sú】是大相【xiàng】径庭的。耶律楚材从亲王察合台入手开始做工【gōng】作。他说:“王【wáng】虽兄,位【wèi】则臣【chén】也,礼当拜。王拜,则莫敢【gǎn】不拜【bài】。”“王【wáng】深然之。及即位,王率皇族及臣僚【liáo】拜【bài】帐【zhàng】下【xià】,既退,王抚楚材曰【yuē】:‘真社稷臣也。’国【guó】朝尊属有【yǒu】拜【bài】礼【lǐ】自此始。”(《元史·耶律楚材传》)

  蒙古帝国【guó】以前并没【méi】有什么正【zhèng】式的君臣之【zhī】礼。忽邻勒塔大【dà】会实际上【shàng】是部【bù】落联盟的议事会议。大汗相当于部【bù】落联盟的【de】首领,虽然拥有至高【gāo】的军事权力,但在礼【lǐ】仪上与各部落酋长仍然【rán】以兄【xiōng】弟相【xiàng】称,不【bú】存【cún】在严格的【de】君臣上下之分。拜汗礼的实施【shī】是对【duì】中原礼制的继【jì】承,它表现了大汗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不可超【chāo】越的权力。这【zhè】种制【zhì】度即使【shǐ】是在元朝灭【miè】亡【wáng】蒙古人退回草原后,也仍【réng】然保存【cún】着。

  行政制度:自秦汉以来【lái】,中央【yāng】与地【dì】方的关系一直存在着【zhe】矛盾。要巩固一个地域广阔的【de】封建王朝,必须有切实可【kě】行的【de】行政制度【dù】以便于中央对地方【fāng】的【de】控制。

  耶【yē】律楚材也不例外,他【tā】进行【háng】行政改革的一【yī】个【gè】最【zuì】大目标【biāo】:削弱【ruò】地方势力,加强中央集权。

  1231年,耶律楚材被任【rèn】命为中【zhōng】书令,受命全权【quán】筹设【shè】中书省【shěng】(中书省在金朝没有,在唐【táng】朝只【zhī】是【shì】专管【guǎn】颁发诏令文书的机构而无【wú】行政权【quán】。在金朝【cháo】与唐【táng】朝【cháo】,管理行政的是尚书省。)蒙【méng】古帝【dì】国开【kāi】始有【yǒu】了中央的行政机构。中书省虽然只【zhī】是秘【mì】书处一类【lèi】的班子,但因它关系到发【fā】放文【wén】书、处理文件等重要事务,实【shí】际权力还【hái】是很【hěn】大的。

  在蒙古兴【xìng】起【qǐ】、征伐【fá】金国的过程【chéng】中,有一大批金国官将和地【dì】主武【wǔ】装的首领归附【fù】了蒙古,主要是汉人【rén】,也有契丹人和女真人。从13世纪20年代起,他们逐渐成为蒙古政【zhèng】权【quán】下新【xīn】的权贵,形【xíng】成了【le】专制一【yī】方的【de】地方势力。蒙古【gǔ】国时期还实行分封制。统治者把北方【fāng】的一些州县分封给诸王【wáng】、功臣、驸马作为“投下【xià】”。耶律【lǜ】楚材封【fēng】地为真【zhēn】定路鼓【gǔ】城、安平、饶阳、武【wǔ】强等【děng】地。这些权贵的【de】官职和地【dì】盘是世袭的。在【zài】其【qí】辖区内,他【tā】们【men】集军、民、财【cái】权【quán】于一身,既是军事长官,又是行政长官,他【tā】们可以自辟衙属,任命属官,自定赋税,进行征收。这很类似于【yú】唐代的藩镇。虽然他们的献纳【nà】和军队【duì】是【shì】蒙古国财政和军事的主要【yào】来源,但其独霸一方的状态从【cóng】根本上说是【shì】不利于蒙古国的【de】统【tǒng】治的。并且各汉人世侯拥有【yǒu】一批【pī】兵农【nóng】合一的【de】依附人口和【hé】大量驱奴,这种人生依【yī】附【fù】关【guān】系强化的现象【xiàng】实际上【shàng】是一种退步【bù】,是【shì】部【bù】落酋长【zhǎng】制及奴隶制式的管【guǎn】理方式,也【yě】是蒙古早期【qī】分封【fēng】制与中原【yuán】封建生产关系的一【yī】种【zhǒng】特殊的【de】结【jié】合【hé】。

  1230年,耶律楚材上书建议使军、民、财政分开,是实行汉法的又一尝试。但这【zhè】项政【zhèng】策受到了权贵的【de】抵制,并且当【dāng】时蒙古【gǔ】仍处在四面【miàn】征【zhēng】伐的情【qíng】况【kuàng】下,所以【yǐ】没有得【dé】到很好的实施,只是基本做到“课税所掌钱谷”,而民、军分【fèn】职的方案则【zé】不得不【bú】搁置【zhì】。

  1235年,大断事官失吉·忽【hū】秃忽【hū】检括中【zhōng】原户口,得110万【wàn】余户,他按蒙古传统,把76万【wàn】户分给诸王、贵族,这种【zhǒng】户称作“位下”或“投下户”其【qí】余【yú】属各级【jí】政府。耶【yē】律楚材竭【jié】力反对说“裂土分民,易生嫌隙,不如多以金【jīn】帛与【yǔ】之。”窝阔台说:“已许奈何?”对曰【yuē】:“若朝廷置【zhì】吏,受【shòu】其【qí】贡赋,岁【suì】中颁之,使毋擅科【kē】征,可也。”于是定下【xià】“五户丝”制,即【jí】每五户合缴丝一斤给受【shòu】封【fēng】者【zhě】。另【lìng】外,每二户【hù】出【chū】丝一斤作为国【guó】税给政府。于是把【bǎ】征税权夺了回【huí】来。防止了地【dì】方势力的强大【dà】。

  赋税制【zhì】度:蒙古向外【wài】扩张,其【qí】目的是为了掠【luě】夺。到某一【yī】地后【hòu】总是【shì】把财产抢劫一空【kōng】,把掳来的人民和工匠充作奴隶,按功【gōng】大小分【fèn】给贵族、将领。这种【zhǒng】掠夺方式【shì】对社会【huì】生【shēng】产力【lì】破坏巨大且不适合【hé】农【nóng】耕经济,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。当时对于蒙【méng】族【zú】统治者【zhě】来说,不知赋税为何【hé】物,更不知赋税对于经营【yíng】中原地区的【de】巨大作用。但【dàn】是耶律楚材已经看【kàn】到这一点并有了初步治【zhì】理的计划【huá】。

  作为一个游【yóu】牧民族,蒙古统治者还不知道农业经济【jì】对经济的重要性,一些大臣提出:“汉人无补【bǔ】于国,可【kě】悉空其人以【yǐ】为牧【mù】地。”耶律【lǜ】楚【chǔ】材坚决【jué】反对,抓【zhuā】住窝阔台想增【zēng】加财政收入以更好地推进军【jun1】队【duì】扩张的心理,他【tā】说【shuō】:“陛【bì】下将南伐,军【jun1】需宜有所资【zī】,诚【chéng】均定中原地【dì】税、商税、盐、酒、铁冶、山泽【zé】之利,岁【suì】可【kě】得银五十万两、帛【bó】八万【wàn】匹、粟四十【shí】余【yú】万石,足以供给【gěi】,何谓无补哉?”(《元史·耶律楚材传》)

  于是窝阔【kuò】台采纳了耶律【lǜ】楚材的意见【jiàn】,把全国分【fèn】为十路,每路【lù】设【shè】正副课税【shuì】使,他们【men】直接隶属于可汗,与各地【dì】管民政【zhèng】的文官、管军政的万户鼎立而三【sān】,各不相干。这【zhè】十路分别是:燕京、宣德、西京、太原、平阳、真定、东平、北京【jīng】、平【píng】州【zhōu】、济南。收税的制度一【yī】直在不断的完善中,到1236年以后【hòu】,中原税制【zhì】大致确定:

  地税【shuì】——上【shàng】田每亩3升,中田每【měi】亩2升半,下田每亩2升,水【shuǐ】田5升【shēng】

  丁【dīng】税——验【yàn】民【mín】户【hù】成丁【dīng】之数,每【měi】丁每年纳粟1石,奴婢5升,新户奴婢各半,老幼不【bú】纳。

  凡田多人少者按地税计,田少人多者按丁税计。

  户税——以户为单位【wèi】缴纳科差【chà】,有丝料、包银两【liǎng】种。(《元【yuán】朝【cháo】简史》邱树森)要使【shǐ】赋【fù】税【shuì】制度顺利推行【háng】,在兵荒【huāng】马【mǎ】乱的时代必须注意到两【liǎng】个问【wèn】题,一是要尽可【kě】能保留足【zú】够数量【liàng】的【de】人口,二是【shì】要这些人口【kǒu】安定而不是到处流【liú】亡【wáng】。在保【bǎo】留足够数量人口【kǒu】方面,耶律楚材主【zhǔ】要改变蒙古军队对反抗者进【jìn】行屠城【chéng】的老习俗。在速【sù】不台即将攻【gōng】下汴梁【liáng】时,向窝阔台【tái】报告准备屠城。耶律楚材上奏【zòu】说【shuō】:“得地无民【mín】,将焉用之?”于是窝阔台下令免【miǎn】屠【tú】,保住【zhù】了147万人【rén】的性命【mìng】。汴梁【liáng】的例子一开,此后许【xǔ】多抗击的城市都免于一屠。人口的【de】保存使得中原没有出现千【qiān】里无人烟的惨境,中原经【jīng】济发展的潜能得以【yǐ】保留【liú】。另外,当时的贵族地方势力乱征税役,高利贷者盘剥百姓,大【dà】量人口逃亡。耶律【lǜ】楚材借用中央力量控制【zhì】地方税【shuì】收【shōu】,重整高【gāo】利【lì】贷【dài】债务,在【zài】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。

  但是在【zài】实【shí】施【shī】中,蒙古人的【de】税收很【hěn】不规范,往往【wǎng】一年征收【shōu】很多次或是【shì】临时征发摊派,弄得【dé】人民苦不堪言,大量农民逃亡【wáng】,流【liú】民【mín】数【shù】量大增。耶律楚材【cái】其间又不得不采取措施编【biān】收流民,就地安置或遣送原籍;重整赋税【shuì】征收制【zhì】度,加强对地方征收赋税官员及各位王公大【dà】臣在投【tóu】下征【zhēng】役的监督。

  法制:蒙古国【guó】落后的【de】社会组织形式决定了【le】它的法制必然【rán】是极其幼稚的。随着蒙古国统治地区的【de】扩大,社会治【zhì】安、吏制等问题日【rì】益严重【chóng】。成吉思【sī】汗生前定下的【de】类似于部【bù】落【luò】联盟内部【bù】规矩的“扎撒”根本不能适【shì】应复【fù】杂的社会【huì】形势。当时州郡长官【guān】贪暴肆虐,富豪任意兼【jiān】并土地,地痞流氓杀人越货的现象十分严【yán】重。耶律楚材针对社会现实,本着中原的若干法律原则提出了《便宜【yí】一十【shí】八事》作为临时法律【lǜ】。对【duì】地【dì】方【fāng】官吏擅【shàn】自科差、商【shāng】人侵【qīn】吞官物【wù】、蒙古色【sè】目贵【guì】族不纳税【shuì】、贪污官物、死【sǐ】刑判决等方面的问题做出了【le】具体规定。这使得【dé】当时的【de】社会情况【kuàng】有一些好转。

  蒙古人的文明程度决定了他【tā】们无【wú】法制定出合乎中【zhōng】原地区的法律,加上金朝由于汉化的程度较深,其《泰【tài】和律【lǜ】》是比较完善的【de】法律【lǜ】并且比较【jiào】适用于中原地区【qū】,蒙【méng】古人就偷了个懒,在占领的中原地【dì】区内采用《泰【tài】和律》。后来【lái】,元朝建立,忽必烈几乎【hū】没【méi】有【yǒu】重【chóng】新制定什么法律,而是在【zài】《泰和律》的基【jī】础上改动了一下,颁布【bù】了《元典章》,这里面【miàn】除了有汉法的结构外【wài】,还加入了【le】适应【yīng】民族【zú】等【děng】级制度的法【fǎ】律条文,其【qí】规定【dìng】有着【zhe】明【míng】显的蒙【méng】古族本有的习惯法的【de】痕迹。

  耶律楚材的政治愿望【wàng】在忽必烈汗时期的实现。忽必烈在位时重新确立了封建的【de】中央集权【quán】制统治体系以【yǐ】及相【xiàng】应的各【gè】种典章制度,中统【tǒng】、至元【yuán】间【jiān】的【de】创制,奠【diàn】定了有元一代【dài】的【de】制度【dù】。

  中央【yāng】和地【dì】方官制:中央政府的【de】军【jun1】、政【zhèng】统【tǒng】治【zhì】机构,主要由【yóu】中书省、枢密【mì】院和御史台构成。中书【shū】省相当于【yú】金朝的尚【shàng】书省【shěng】,领【lǐng】六部,掌全国政务。枢密院“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”。御【yù】史台“掌纠察百【bǎi】官善【shàn】恶,政治得失。”中央机【jī】构还有【yǒu】翰林【lín】国史院,大司农司等,特设机构还有宣政院、大【dà】宗正司等。

  地方【fāng】最高行政机构【gòu】,在忽必烈【liè】时为十路宣抚司【sī】,他【tā】们各自为政,有较大的【de】自主权【quán】,当然这种自主比起各个汗国来要【yào】小【xiǎo】得多,但【dàn】是【shì】比起汉【hàn】制中的中央地方关系来【lái】又【yòu】要大【dà】一些,一些官员(主要是汉人)希【xī】望能【néng】加强对地方【fāng】的控制,便向忽【hū】必烈提出【chū】建议【yì】(当然【rán】这符合【hé】忽必【bì】烈的意愿)。于是中央“委【wěi】重臣到各地署事,行使中书省职权,简称行省”。后【hòu】来成为固【gù】定的机构,成【chéng】为地方与中央的有效连接。行省以下的行政机构分别为:路、府、州、县。诸王、勋戚在内地各行省的封地上仍保【bǎo】留相当特权,但在【zài】其行【háng】政建制方【fāng】面【miàn】同样被纳入郡【jun4】县制【zhì】体【tǐ】系。

  综上可知在忽必烈时期,中央地方行【háng】政机构更加完【wán】善了,基本上继承了汉唐以来中原王朝行政【zhèng】机构模式并加【jiā】入【rù】了适应本族特点的【de】一些【xiē】机构(如宣【xuān】政【zhèng】院,今西【xī】藏、尼泊【bó】尔等【děng】地)。机【jī】构【gòu】以【yǐ】中书省为中枢,下属各级行政机【jī】构都通过中书省而直接【jiē】隶属于皇帝,可见行【háng】政机构【gòu】的骨【gǔ】架实际【jì】上继【jì】承【chéng】了【le】耶律【lǜ】楚材的构【gòu】想与设置【zhì】。另外【wài】枢密院掌管的各级机构如【rú】万【wàn】户府【fǔ】与地方州府【fǔ】县是分【fèn】离的,且有专门的监察机构——御使台及【jí】其下属单位——考【kǎo】察官吏的得失,这些是遵循了耶律楚材“军政分【fèn】离、中【zhōng】央【yāng】集权、司法检查独【dú】立”的若干【gàn】政治思想。这种体制对于对【duì】中原的统治来【lái】说显然【rán】是很有效率的【de】。

  赋役制度:忽必烈即位【wèi】后【hòu】,基本上秉承了耶律楚材时【shí】期的赋税制度。只【zhī】对赋税数【shù】额【é】有所调整,并在旧制的基础上明确规定输纳【nà】时期、收受【shòu】之式、封完之禁、会【huì】计之法【fǎ】,使之更趋完【wán】善。赋【fù】税制度的完善标志着蒙【méng】古【gǔ】统治【zhì】者对农【nóng】业【yè】经济(中【zhōng】原经济模式【shì】)的认【rèn】同,也可见【jiàn】耶律楚材在赋税【shuì】上的贡献是前【qián】无古人后无来【lái】者的。

  但【dàn】是在蒙古【gǔ】人的领地中,经济【jì】成份是多元【yuán】的,有【yǒu】农耕经济(主要在中原)、商业经济(遍布全国,主【zhǔ】要有色【sè】目人管理,皇室和王公大臣【chén】都乐【lè】于投资)和游【yóu】牧经济【jì】(主要【yào】在蒙【méng】古高【gāo】原和草原【yuán】地区【qū】),蒙古贵族并【bìng】不看重农【nóng】耕经济,而是【shì】热心于海外贸易给【gěi】他们带来的丰【fēng】厚利润【rùn】,这与各朝的农本思【sī】想【xiǎng】大不相同。

  元朝时期,上述的那些乱征收的情况依然严重。

  铨选【xuǎn】制度:铨选制度即官吏选拔【bá】制度【dù】。中统【tǒng】初(忽必烈【liè】年号【hào】),“定都省及【jí】左三部、右三部之制,吏、户、礼为左三部,工、兵【bīng】、刑为右三部。至1264年,诸侯世守,裁并各路府州县官吏,行【háng】迁转法。”至【zhì】此,任【rèn】命、迁调各【gè】级官【guān】员的权力始收归中【zhōng】央,初定一【yī】代铨选制度。

  元朝科举的最【zuì】初尝试是“戊戌选【xuǎn】试”(上文有介绍)。但是元朝始终没有真正的推【tuī】崇【chóng】儒家思想,就如【rú】上面【miàn】所说【shuō】的那样,推崇儒家思想就要提高金朝人和【hé】南【nán】宋【sòng】人的地位,这不是蒙古贵【guì】族愿意的【de】事情。所以他们【men】采取了【le】应景【jǐng】的方【fāng】式,延佑年【nián】间(仁宗,元中晚【wǎn】期)始定式设科【kē】取士【shì】,主要【yào】内容都是儒家经【jīng】典【diǎn】,其规模不如唐宋【sòng】,只【zhī】不过是统【tǒng】治【zhì】者安天下民心的一种形式罢了,南人要【yào】想【xiǎng】入仕大为困【kùn】难。于是我们不得不说,元【yuán】朝的科举制之不过是一种形【xíng】式,并没有在耶律【lǜ】楚材【cái】的基础【chǔ】上走多远。

  人【rén】才的作用:耶【yē】律楚材曾经网络了许多人才,他们【men】在忽必烈时【shí】期【qī】都是改革【gé】的贤士能【néng】臣。其中著名并且作用较大的【de】是【shì】张文谦和【hé】王磐。

  张【zhāng】文谦任中书左【zuǒ】丞【chéng】,“建【jiàn】立纲纪,讲明利病,以安【ān】国便民为务。”主要参与赋税之务,又“以乙未岁户帐为【wéi】断【duàn】,奴之未占籍者,归之势家可也,其余【yú】良民【mín】为【wéi】奴【nú】之理【lǐ】,议【yì】遂定,守以为法。”(《元史·张文【wén】谦传》)防止了大量人民沦为【wéi】家奴的情况出现。王【wáng】磐人【rén】参议行事,翰林学士。“是宫阙【què】未建,朝仪未【wèi】立【lì】。凡遇称贺,臣属杂至帐殿前”,王磐上书曰:“宜令宣徽院【yuàn】,籍两省而下【xià】百惯姓名,各依班序,听通事【shì】舍人传呼【hū】赞引然后进。于是仪制【zhì】始定。”并且他还【hái】在朝廷裁减机【jī】构时【shí】奏疏谏按察使不可罢。又【yòu】“臣以为有【yǒu】功者,宜加迁【qiān】散官或赐王等爵号,如【rú】汉、唐【táng】封侯之制【zhì】,可也。不【bú】宜任以职位。”(《元史【shǐ】·王【wáng】磐传》)反【fǎn】对因【yīn】人设官、贵族因门第轻易入仕【shì】。

  另外还有许多人【rén】才:如董文用致力于地【dì】方【fāng】行政的规【guī】范化【huà】;赵良弼乃【nǎi】是当时的大将,东征【zhēng】西讨;窦默【mò】在文化教【jiāo】育方面有一定的作为,曾任翰林侍讲【jiǎng】学士,对皇族内学风大【dà】盛【shèng】有极【jí】大的影【yǐng】响。

文学

  耶律楚材多才多艺,在文化艺术【shù】方【fāng】面有卓越修养和【hé】多种贡献。他是中国【guó】提出经度概念的第一人,编有《西征庚午元【yuán】历》,还主持修订了《大【dà】明【míng】历》。他酷【kù】爱诗歌,写过【guò】不【bú】少诗【shī】作,现存【cún】于世的有《湛然居士文集》共14卷【juàn】。
他曾【céng】随从成吉思汗和【hé】窝阔台远征【zhēng】四方,写下了大量诗歌,其【qí】《湛【zhàn】然【rán】居士文集》收【shōu】录了660余首诗。他的诗应酬之作颇多,往往流于率易【yì】,缺少锤【chuí】炼。他曾随蒙古【gǔ】大军西征万里,熟【shú】悉【xī】边疆的风土人情、山川【chuān】景物【wù】,在诗中生动真实地描绘了奇【qí】瑰壮【zhuàng】丽的西域风光。其西域诗有50余首,其中《西域河【hé】中十咏【yǒng】》尤【yóu】为人称道,如【rú】:“寂【jì】寞河【hé】中【zhōng】府,连甍及万家【jiā】。蒲萄【táo】亲酿酒,杷榄看开【kāi】花。饱【bǎo】啖鸡舌肉,分餐马首瓜。人生【shēng】唯口腹,何碍过流沙。”“寂寞河中府,遐荒僻一【yī】隅。葡【pú】萄垂【chuí】马乳【rǔ】,杷榄灿【càn】牛酥。酿【niàng】酒无输【shū】课,耕田【tián】不纳租【zū】。西行万余里,谁【shuí】谓乃良图。”这些诗篇是【shì】后人【rén】研【yán】究西域【yù】历史的重要参【cān】考资料。耶【yē】律【lǜ】楚材尤其擅写律诗,诗文集中尤多七律。如《庚辰西域【yù】清【qīng】明【míng】》:“清明时节过边城,远客临风几【jǐ】许情。野鸟间关难解语,山花烂熳不【bú】知名【míng】。蒲萄酒熟【shú】愁肠乱【luàn】,玛瑙杯寒醉眼明【míng】。遥想【xiǎng】故园今好【hǎo】在,梨花深院鹧鸪声【shēng】。”如《阴山》:“八月阴山雪满沙,清光凝【níng】目眩生花。插天绝壁喷晴【qíng】月【yuè】,擎海层峦吸翠霞。松桧丛中疏畎亩,藤罗【luó】深处有人家。横空千里雄西域,江左名山【shān】不【bú】足夸。”如《和移刺继先韵》:“旧【jiù】山盟约已【yǐ】愆期,一梦十年尽觉非。瀚海路难人去少,天山雪重雁【yàn】飞稀。渐惊白【bái】发宁【níng】辞老,未济苍生曷敢归。去国迟迟情几【jǐ】许,倚楼空望白【bái】云飞。”他的律诗韵律【lǜ】流畅沉稳,风骨雄健【jiàn】豪放,境界开阔【kuò】,情调苍凉。耶【yē】律【lǜ】楚材也【yě】能填词,如《鹧鸪天·题七真洞》:“花界【jiè】倾颓【tuí】事已迁,浩【hào】歌遥望意【yì】茫然。江山王气空千劫,桃李春【chūn】风又一年。横翠嶂,架寒烟。野【yě】花平碧【bì】怨啼鹃。不知何限人间梦,并触沈思【sī】到【dào】酒边?”词中化用【yòng】黄庭【tíng】坚的诗句表【biǎo】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感【gǎn】慨。王士禛在《池北【běi】偶谈》中称其文集“中多禅悦之【zhī】语。其【qí】诗亦质率,间有可采【cǎi】者【zhě】”,并举其《赠李郡【jun4】王笔【bǐ】》、《寄平【píng】阳净名【míng】院润老》、《过武川【chuān】赠【zèng】仆散令【lìng】人【rén】》、《过燕京【jīng】和陈秀玉韵【yùn】》、《赠【zèng】蒲察元帅【shuài】》、《河中游西园》、《壬【rén】午元日》等几首作品,称【chēng】“已上数作,颇有风味,皆【jiē】从军【jun1】西域之作也。”

  耶【yē】律楚材作为契丹后人,十【shí】分【fèn】重视保存辽代文化。现存辽代篇幅【fú】最长的契丹语诗篇《醉义歌【gē】》就是由耶律【lǜ】楚材译为汉文【wén】七【qī】言歌行体【tǐ】长诗【shī】并保存于《湛然居士【shì】文集【jí】》中。就其文化【huà】贡献而【ér】言,耶律楚材【cái】是足【zú】以彪炳史册的巨人。

书法

  耶律楚材少年时【shí】受金【jīn】代文化【huà】影响至【zhì】深,在赵孟【mèng】頫【tiào】扭转金及南宋【sòng】末午书法【fǎ】流风之前,他的【de】书法【fǎ】具有【yǒu】一定的代表性。《元史》本传称【chēng】其【qí】:“善【shàn】书,晚年所作【zuò】字画【huà】尤【yóu】劲健,如铸铁所成,刚毅【yì】之【zhī】气,至老不衰。”他的【de】书法继【jì】承了【le】唐宋颜真【zhēn】卿,黄庭坚书风,雄【xióng】放刚健、硬拙挺拔,以端严刚劲著称,有“河【hé】朔伟气”,与【yǔ】后来赵孟頫【tiào】提倡的晋人【rén】韵味迥【jiǒng】异。明人宋濂说:“耶律【lǜ】文正晚年所作字画尤劲健,如【rú】铸铁【tiě】所成,刚毅之气,至老不衰。”

人物生平

  耶律【lǜ】楚材【cái】在金章【zhāng】宗【zōng】明昌元年六【liù】月二十日(9-21)生于燕京(今北京),他【tā】出身契丹贵族【zú】家庭,是辽太祖耶律【lǜ】阿保机的九世【shì】孙、东丹王耶【yē】律倍八【bā】世孙、金【jīn】朝尚书右丞【chéng】耶律履之子。其名及字【zì】均取自《春秋左氏传》中的“楚虽有材,晋实【shí】用之”的典故,蒙古名【míng】吾【wú】图【tú】撒合【hé】里,意为“长髯人”。

  明昌【chāng】二年(1191年)六【liù】月,耶律【lǜ】履去【qù】世,耶律楚材时年【nián】两岁【suì】(另【lìng】有明昌元年及明昌三年去世之说),随母杨氏定居义【yì】州弘政(今锦州义县),受到【dào】母【mǔ】亲全面的【de】教育,十二岁时【shí】入闾山显州书院【yuàn】,十三岁【suì】时学【xué】习诗书。

  自耶律楚材的祖父起他们家世代仕于金朝【cháo】,常居燕京。当时燕京【jīng】有深厚【hòu】的汉文化的【de】基础,这使得【dé】耶律【lǜ】氏世代受【shòu】到【dào】汉文化【huà】熏陶,形成了读【dú】书知礼【lǐ】的家风。耶【yē】律楚材从小就受到了儒家思想【xiǎng】的熏陶【táo】,他的理想【xiǎng】是按照【zhào】儒【rú】家的学说来治理天下。耶律楚材秉承【chéng】家族【zú】传统,自幼学【xué】习汉籍【jí】,精【jīng】通汉文,年纪轻轻就已“博及群书,旁通天【tiān】文、地理、律历、术数【shù】及释老【lǎo】医卜之说,下笔【bǐ】为文,若【ruò】宿构著”了。

  泰和六年(1206年),根据金【jīn】朝制度,宰相的儿子能【néng】够被赐予【yǔ】省掾之【zhī】职,耶律楚【chǔ】材没有到【dào】任。想要参与科举考【kǎo】试【shì】,章宗询【xún】问参与考试之人关于审【shěn】案的多【duō】件事。当时有十七人参与考试,而【ér】只有耶【yē】律【lǜ】楚【chǔ】材的回【huí】答为优等,于是被征召【zhào】授予掾职,后任开【kāi】州同知。

  贞祐二【èr】年(1214年),金宣宗南迁【qiān】至汴【biàn】京,耶律楚【chǔ】材之【zhī】兄耶律辨才、耶律善才【cái】均随行。而耶律楚【chǔ】材留在中【zhōng】都,被留守【shǒu】燕京的丞相完颜承晖任【rèn】命为左【zuǒ】右司员外【wài】郎。

  成吉思汗十年(1215年),蒙古军攻【gōng】占燕京【jīng】,成吉思汗得知他【tā】才【cái】华横溢、满腹经纶,遂派【pài】人【rén】向他询问治国大【dà】计。据格鲁塞《草原帝国》记载【zǎi】:“占领【lǐng】北京后【hòu】,在愿【yuàn】意【yì】支持蒙古统治的俘虏中,成吉思汗选中一位契丹族王【wáng】子耶律楚材,他以【yǐ】‘身长【zhǎng】八尺【chǐ】,美髯【rán】宏【hóng】声’博得成吉思汗的喜爱,被任命为【wéi】辅【fǔ】臣。

  成吉【jí】思汗十四年(1219年),随成吉【jí】思汗【hàn】西征,常晓【xiǎo】以征伐、治国、安民之【zhī】道,屡立奇功,备受【shòu】器重。

  成吉思汗二【èr】十一年(1226年),又随成吉思汗【hàn】征西夏【xià】,谏言禁止州郡官吏擅自【zì】征发【fā】杀【shā】戮,使【shǐ】贪暴之风【fēng】稍敛。

  窝阔台汗即位后,耶【yē】律楚材倡立朝仪,劝亲王察【chá】合台【tái】(太宗兄)等人行【háng】君臣礼【lǐ】,以【yǐ】尊汗权。从此更日益受【shòu】到【dào】重用,被誉为“社稷之臣”。初执掌【zhǎng】中原地区赋税事宜,建【jiàn】议颁行【háng】《便宜一【yī】十【shí】八事》,设立州【zhōu】郡【jun4】长官,使军民【mín】分治;制定初步法令【lìng】,反对【duì】改汉地为牧场;建立赋税制度,设置燕京等处十路【lù】征收【shōu】课税所。

  窝【wō】阔台汗【hàn】三年(1231年),任中书令(宰相)。此后,他积极恢复文【wén】治,逐步【bù】实施“以儒治【zhì】国”的方案和“定制度、议礼乐、立宗庙、建【jiàn】宫室、创学校【xiào】、设科举、拔隐【yǐn】逸【yì】、访遗老【lǎo】、举贤良、求方正、劝农【nóng】桑、抑游惰、省刑罚、薄赋敛【liǎn】、尚名节、斥纵横、去冗员、黜酷【kù】吏、崇孝悌、赈【zhèn】困穷【qióng】”的政治主张。在政【zhèng】治、经济、文化各方面殚精竭虑,创举【jǔ】颇多。主要【yào】有保护农【nóng】业,实行【háng】封建赋税制度【dù】;改革政治【zhì】体制,提【tí】拔重【chóng】用儒臣;反对屠杀生命,保护百姓生命;禁【jìn】止掠民为【wéi】驱,实【shí】行编户制度;反对【duì】扑买课税,禁【jìn】止以权谋私;主张尊孔重教【jiāo】,整理【lǐ】儒家经【jīng】典。使【shǐ】新兴【xìng】的蒙古【gǔ】贵族【zú】逐渐放弃了落后的游牧生活【huó】方式,采用【yòng】汉族以【yǐ】儒教为中心的传统思想【xiǎng】和制度来治【zhì】理中原。使战【zhàn】争不【bú】断的乱世转为【wéi】和【hé】平【píng】的盛【shèng】世【shì】,使先进的中原封建农【nóng】业【yè】文明【míng】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【zhǎn】,也【yě】为后来忽必烈建【jiàn】立【lì】元朝奠【diàn】定了基础。

  耶【yē】律楚【chǔ】材还主张用孔孟之道作为治国之民的原则,还【hái】用儒士来担【dān】任各【gè】级官吏。耶【yē】律楚才不愧为“治天下匠”,为蒙古国【guó】的【de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,是促进【jìn】蒙古贵【guì】族接【jiē】受中【zhōng】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人。蒙【méng】古人为了纪念耶律【lǜ】楚【chǔ】材的功【gōng】劳,专门为他【tā】修建了祭祠,至今还保【bǎo】存在【zài】北京颐和园里。
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、窝阔台汗两朝【cháo】任【rèn】事近30年【nián】,多有襄【xiāng】助【zhù】之功。皇后脱列哥那称制【zhì】时,因屡弹【dàn】劾皇后【hòu】宠信【xìn】之奥都剌合蛮,渐【jiàn】被排挤。

  乃马真后三年(1244年)五月十四日(9-21),耶律【lǜ】楚材悲愤而死。“砥柱中流断,藏舟半夜【yè】移”,消息传出,倾国【guó】悲哀,许多蒙古人都痛哭【kū】,如同失去自己的【de】亲【qīn】人【rén】。汉【hàn】族【zú】的士大【dà】夫【fū】更是流着眼泪凭吊这位功勋【xūn】卓著的【de】契丹族【zú】政治家,他们的良师【shī】益友。蒙【méng】古国数日内不闻【wén】乐声。正如其同时代人【rén】暮【mù】之谦在《中【zhōng】书【shū】耶【yē】律公挽词》中【zhōng】所【suǒ】言:忽报【bào】台【tái】星折,仍结薤露新,斯民感天极【jí】,洒泪【lèi】叫苍旻。

  元世【shì】祖【zǔ】中统二年【nián】(1261年),忽必烈遵耶律楚材的遗愿,将他【tā】的遗骸移【yí】葬于故【gù】乡【xiāng】玉泉【quán】以东的瓮山,即今北京颐和园的【de】万寿山。

  至【zhì】顺元年(1330年),追赠经国议制寅【yín】亮【liàng】佐运功臣【chén】、太师、上【shàng】柱国,追封广宁王【wáng】,谥号文正【zhèng】。

评价

  蒙【méng】古铁骑所向披靡【mí】,但【dàn】其胜利后的统【tǒng】治【zhì】则充分暴露【lù】了其落后性。于是在【zài】中原地区出现了“胡化”与【yǔ】“汉化”的冲突,在这场冲突中,历史的退步危险已有端倪。耶律楚材以其智慧与能【néng】力引导统治者看到【dào】了汉文明【míng】的优越,使蒙古帝【dì】国本身没【méi】有的礼仪、赋税制度建立起来,使蒙古落【luò】后的【de】分封【fēng】制和部落【luò】联盟【méng】的管【guǎn】理制式逐渐消失【shī】,使蒙古幼稚的法制得以发展成长。在蒙古国【guó】向元朝过渡的创业中功不可没。但遗憾的是,在他的【de】有生之【zhī】年,他【tā】的许多建议和【hé】构想都没有得到有力的贯彻【chè】和实施,受到了贵族【zú】和包买商人的【de】阻挠和破【pò】坏。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【jìng】、具体情况及民族性是分【fèn】不开的,统治【zhì】者有心敛【liǎn】财兴武、无心安抚百姓,百【bǎi】姓【xìng】在兵【bīng】荒【huāng】马【mǎ】乱中也无心生产而【ér】疲于【yú】奔命。但是【shì】耶【yē】律【lǜ】楚材的作【zuò】为却起到【dào】了承上启下的【de】功用。在【zài】后【hòu】来忽【hū】必烈的建朝【cháo】大业中,在蒙【méng】古进【jìn】一【yī】步的汉化中,基本【běn】上沿袭了他【tā】走【zǒu】过的道路,并发扬光大。即使【shǐ】是在【zài】元朝灭亡之后,退回蒙古草原的那些贵族们在【zài】建立新政【zhèng】权的【de】时候【hòu】仍然【rán】不【bú】自觉地遵循了汉制中【zhōng】的若干原【yuán】则【zé】。虽然蒙【méng】古的汉化很浅【qiǎn】,但非耶律楚材,忽必烈之创【chuàng】业功勋可谓难矣;非忽必烈,耶律楚材之壮志【zhì】亦【yì】难酬【chóu】。

过阴山和人韵 其四

元代耶律楚材

阴山奇胜讵【jù】能【néng】名,断送新【xīn】诗得得成【chéng】。万叠峰峦擎海【hǎi】立,千【qiān】层松桧接云平。

三年沙塞【sāi】吟魂遁【dùn】,一夜毡穹【qióng】客梦清。遥想【xiǎng】长安【ān】旧知【zhī】友,能无知我此时情。

过阴山和人韵 其二

元代耶律楚材

羸马阴山道,悠然远思寥。青峦云霭霭,黄叶雨萧萧。

未可行周礼,谁能和舜韶。嗟吾浮海粟,何碍八风飘。

用万松老人韵作十诗寄郑景贤 其四

元代耶律楚材

隐隐三星出,依依片月沈。鹤飞辽海阔,猿啸楚山深。

柳色云沾袖,芦花雪满襟。普天秋意露,一叶坠梧林。

壬午元日二首 其一

元代耶律楚材

西域风光换,东方音问疏。屠苏聊复饮,郁垒不须书。

旧岁昨宵尽,新年此日初。客中今十载,孀母信何如。

丁亥过沙井和移剌子春韵二首 其二

元代耶律楚材

行藏俯仰且随【suí】时,缊【wēn】袍怀【huái】珠【zhū】人未【wèi】知【zhī】。燕雀既群难立志,凤凰不至拟胡为。

可嗟世态频【pín】更变,何奈人生多别离。莫忘【wàng】天【tiān】山风雪【xuě】里,湛然驼背和【hé】君诗。

和杨居敬韵二首 其一

元代耶律楚材

自愧才术草芥微,偶然【rán】千载遇【yù】明时【shí】。惟希一统皇家义,何【hé】暇【xiá】重思晁氏危。

仁义且【qiě】图【tú】扶【fú】孔孟,纵【zòng】横安肯效秦仪【yí】。行看【kàn】尧舜泽天下,万国咸宁庶绩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