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诗文 > 杜甫的诗 > 咏怀古迹五首·其三

咏怀古迹五首·其三

[唐代]:杜甫

群山万壑赴荆门,生长明妃尚有村。

一去紫台连朔漠,独留青冢向黄昏。

画图省识春风面,环佩空归夜月魂。(夜月一作:月夜环佩一作:环珮)

千载琵琶作胡语,分明怨恨曲中论。

咏怀古迹五首·其三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,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。

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,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。

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,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。

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,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。

注释

荆门:山名,在今湖北宜都西北。

明妃:指王昭君。

去:离开。

紫台:汉宫,紫宫,宫廷。

朔漠:北方的沙漠。

青冢:指王昭君的坟墓。

省识:略识。

春风面:形容王昭君的美貌。

参考资料:

1、蘅塘退士【shì】 等【děng】.唐诗三百首·宋【sòng】词三百首·元曲三百首.北京 :华文出版社 ,2009 :156-158

2、萧涤非【fēi】 选注 .杜【dù】甫【fǔ】诗【shī】选注.北京 :人民文学出版社,1998:252-256

咏怀古迹五首·其三创作背景

  这组诗是咏古【gǔ】迹【jì】怀古【gǔ】人进而感怀【huái】自己的【de】作品。作者【zhě】于唐【táng】代宗大历【lì】元年(766年)从夔州出三峡,到江陵,先【xiān】后【hòu】游历【lì】了【le】宋【sòng】玉宅、庾信古【gǔ】居、昭君村、永【yǒng】安宫、先【xiān】主【zhǔ】庙、武侯【hóu】祠等古迹,对于古代的才士、国色、英雄、名相,深表崇敬【jìng】,写下了《咏怀古迹五首》,以抒【shū】情怀。

参考资料:

1、萧涤非.杜甫诗选注.北京【jīng】:人【rén】民【mín】文学【xué】出版社,1998:252-256

2、萧涤【dí】非 等.唐诗鉴赏辞【cí】典.上海:上海辞书【shū】出【chū】版社【shè】,1983:575-580

咏怀古迹五首·其三鉴赏

  这是组【zǔ】诗【shī】《咏怀古迹五【wǔ】首》其中的第三首,诗人借咏昭君村、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。诗人有【yǒu】感于【yú】王昭君的遭遇。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,同时表现了昭【zhāo】君对故国的【de】思念与【yǔ】怨恨【hèn】,并赞美【měi】了昭君【jun1】虽死,魂魄还要归来的精【jīng】神,从【cóng】中【zhōng】寄【jì】托了诗人自【zì】己身【shēn】世【shì】及爱国【guó】之情。全诗【shī】叙【xù】事明【míng】确【què】,形象突出,寓意深刻。

  “群山【shān】万壑赴荆【jīng】门,生长明妃【fēi】尚有【yǒu】村【cūn】”。诗【shī】的发【fā】端两句,首先点出昭【zhāo】君村所在【zài】的地方。据《一统志》说:“昭君村【cūn】,在荆州府归【guī】州东北四十里【lǐ】。”其地址,即在【zài】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。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,正【zhèng】住【zhù】在夔州白帝【dì】城【chéng】。这是三【sān】峡西头,地【dì】势较高。他站在白帝城高【gāo】处,东【dōng】望【wàng】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【jí】其附【fù】近的【de】昭君村。远隔【gé】数百里【lǐ】,本【běn】来是望不到的【de】,但他发挥想象力,由近及远,构想【xiǎng】出【chū】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【jiāng】流,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【jǐng】。他就以这个图景作【zuò】为这首诗的首句,起【qǐ】势很不平凡。杜【dù】甫写三【sān】峡江流【liú】有“众水会涪万,瞿塘【táng】争一门”(《长江【jiāng】二首》)的【de】警句【jù】,用一【yī】个“争【zhēng】”字,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。这里则用一个【gè】“赴”字【zì】突出【chū】了三峡山【shān】势的雄奇生动。这是一【yī】个有【yǒu】趣的对照。但是【shì】,诗的下【xià】一句,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【shàng】,颇有点出人【rén】意外,因而【ér】引起评论家一些不【bú】同的【de】议【yì】论【lùn】。明人胡【hú】震亨评【píng】注的【de】《杜诗【shī】通》就说:“群山万壑赴荆【jīng】门,当似生长英雄起句,此未为合作。”意思是这样气【qì】象雄伟的起句【jù】,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【fāng】才适当,用【yòng】在昭君村【cūn】上是不适合,不协调的。清人吴【wú】瞻泰的《杜诗【shī】提要》则【zé】又是另一种看法。他说:“发端突兀,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,谓山水逶迤,钟【zhōng】灵毓秀,始产【chǎn】一明【míng】妃。说得窈窕红【hóng】颜,惊天动地。”意【yì】思是说【shuō】,杜甫正是为了【le】抬【tái】高昭君【jun1】这个“窈窕【tiǎo】红颜”,要【yào】把她写得“惊天动地”,所【suǒ】以【yǐ】才借高山【shān】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【tā】。杨伦《杜诗镜铨》说:“从地灵说入,多少郑重。”也与这个意思相接近。

  “一去紫台连【lián】朔漠【mò】,独留青冢向黄昏。”前两句写昭君【jun1】村,这两句才【cái】写到昭君本人【rén】。诗人只【zhī】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【liǎng】句诗,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【de】悲剧。从【cóng】这两【liǎng】句诗【shī】的【de】构思和【hé】词语说,杜甫大概是借用【yòng】了南朝江淹《恨赋【fù】》里的话:“明妃【fēi】去时,仰天太息。紫台稍远,关山无极。望君王兮何【hé】期,终芜绝兮【xī】异域。”但是,仔细地【dì】对照,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【róng】的丰富和深刻,大【dà】大超过了江【jiāng】淹。清人朱瀚《杜诗解意》说:“‘连’字写出【chū】塞【sāi】之景,‘向【xiàng】’字写思汉之心,笔下【xià】有【yǒu】神。”说得很对。但是,有神的并【bìng】不止【zhǐ】这两个字。读者只看【kàn】上句的紫【zǐ】台和朔【shuò】漠,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、远嫁匈奴的【de】昭君在万里之外,在异国殊【shū】俗的环境【jìng】中,一辈子所过的【de】生活。而下句写昭君死【sǐ】葬【zàng】塞外,诗【shī】人用青冢、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【chéng】的词汇,尤其【qí】具有【yǒu】大巧若【ruò】拙的艺术匠【jiàng】心。在日常的语言【yán】里,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,而在这【zhè】里,它似乎更【gèng】主【zhǔ】要是指空间了,它【tā】指的是那和无边【biān】的【de】大漠连在一起的、笼罩【zhào】四野的【de】黄昏的天幕【mù】,它【tā】是那样地大,仿【fǎng】佛能【néng】够【gòu】吞【tūn】食一【yī】切,消【xiāo】化一切【qiē】,但【dàn】是【shì】,独有一个【gè】墓草【cǎo】长青【qīng】的青【qīng】冢【zhǒng】,它【tā】吞食不下,消化不了。这句【jù】诗就给人一种天【tiān】地无情、青冢有恨的无比【bǐ】广大而沉重之感。

  “画图省识【shí】春风面,环【huán】佩空归月夜魂。”这是紧接着【zhe】前两句,更【gèng】进一【yī】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。画图句承前第三【sān】句,环【huán】佩句承前【qián】第四句。画图句【jù】是说,由于汉【hàn】元帝【dì】的昏庸,对后妃宫人们,只看图画【huà】不看人,把她们的命运【yùn】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【bǎi】布。省识,是【shì】略【luè】识之意。说元【yuán】帝从图画里【lǐ】略识昭【zhāo】君,实【shí】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,所以【yǐ】就造成了昭君【jun1】葬【zàng】身塞外的【de】悲剧。环佩【pèi】句是【shì】写她怀念故国之心,永远不变【biàn】,虽【suī】骨留【liú】青冢,魂【hún】灵还会在月夜回到【dào】生长她的父母【mǔ】之邦。南宋词人姜夔在他的咏【yǒng】梅名【míng】作《疏影》里曾经把杜甫这【zhè】句【jù】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提高:“昭君不惯胡沙远,但暗忆江南江北【běi】。想佩环月夜【yè】归【guī】来,化作此花【huā】幽独【dú】。”这里写昭【zhāo】君想念的【de】是江南江北,而【ér】不是【shì】长安【ān】的【de】汉【hàn】宫,特【tè】别动人。月【yuè】夜归来的昭【zhāo】君幽灵,经过提炼,化【huà】身成为芬芳缟素【sù】的梅花,想象更是幽美。

  “千载琵琶作胡语【yǔ】,分【fèn】明怨恨【hèn】曲中论。”这是此诗的结尾【wěi】,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,点明全诗【shī】写昭【zhāo】君“怨恨”的主题。据汉代刘熙的《释名》说【shuō】:“琵【pí】琶,本出于胡中【zhōng】马上所鼓也。推手前曰琵,引手却【què】曰琶。”晋代石崇《明君词序》说:“昔公主嫁乌孙,令琵琶马上作乐,以【yǐ】慰其道路【lù】之思。其送明【míng】君亦必【bì】尔也。”琵【pí】琶本是从胡人【rén】传入中国的乐器【qì】,经【jīng】常弹奏的是【shì】胡音胡调的塞外【wài】之曲,后来【lái】许【xǔ】多人同【tóng】情昭君,又写了《昭君怨【yuàn】》、《王明君》等【děng】琵琶乐曲,于【yú】是琵琶和【hé】昭君【jun1】在【zài】诗歌里就【jiù】密切难分了。

  前面已经【jīng】反复说【shuō】明,昭【zhāo】君的“怨【yuàn】恨”尽管【guǎn】也包含着【zhe】“恨帝始不见遇”的“怨【yuàn】思【sī】”,但更主要的,还是一个远嫁异【yì】域的女子永远怀【huái】念乡土,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,它是千百年中【zhōng】世代积【jī】累和巩【gǒng】固起来的对乡土和祖国的最【zuì】深厚【hòu】的【de】共【gòng】同的【de】感情。前面提到,这首【shǒu】诗的开头两句【jù】,胡震亨说【shuō】“群山【shān】万【wàn】壑赴荆【jīng】门”的诗【shī】句【jù】只能用于“生长英雄”的地方,用在“生长明妃”的小村子就不适【shì】当,正是因【yīn】为【wéi】他【tā】只从哀【āi】叹红颜薄命之类的【de】狭隘感情来【lái】理【lǐ】解【jiě】昭君【jun1】,没有体会昭【zhāo】君怨恨【hèn】之情的分量。吴瞻泰意识到杜【dù】甫要把昭君写得“惊天动【dòng】地”,杨【yáng】伦体会到杜甫下笔“郑重”的态度,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“惊天动【dòng】地”,何以值得“郑重【chóng】”的道理【lǐ】说透。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,但她身【shēn】行万【wàn】里,青冢留【liú】千秋,心与祖国同在【zài】,名随诗乐长存,诗人就是要用“群山万【wàn】壑赴【fù】荆门”这样壮丽的诗【shī】句【jù】来郑重地写她。

  杜【dù】甫【fǔ】的诗题叫《咏怀【huái】古迹》,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,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。杜【dù】甫当时正“飘泊西南天地间”,远离故乡,处境和【hé】昭【zhāo】君相似。虽【suī】然他【tā】在夔州,距故乡洛阳偃【yǎn】师一带【dài】不像昭君【jun1】出塞那样远【yuǎn】隔万里,但是“书【shū】信中原阔,干戈北斗深”,洛阳对他来说【shuō】,仍然【rán】是可望不可即的【de】地【dì】方。他寓居【jū】在昭君的故乡,正好借昭【zhāo】君【jun1】当年想念【niàn】故土、夜月魂归的【de】形【xíng】象,寄【jì】托【tuō】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【qíng】。

  清人【rén】李子德说:“只【zhī】叙【xù】明妃【fēi】,始终无一语涉议论【lùn】,而意【yì】无不包【bāo】。后来诸家,总不能及。”这个评语说出了这首【shǒu】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【sè】,它【tā】自始至终,全从形象落笔,不着半句抽象的议【yì】论,而“独留青冢向【xiàng】黄昏”、“环【huán】佩空归月夜魂”的昭【zhāo】君【jun1】的【de】悲【bēi】剧形象,却在【zài】读者的心上【shàng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【kè】印象。

杜甫简介

唐代·杜甫的简介

杜甫
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【chēng】“杜工部【bù】”、“杜少陵【líng】”等,汉族,河南府巩【gǒng】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)人,唐代伟【wěi】大的现实【shí】主【zhǔ】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【bái】合称“李【lǐ】杜”,为了【le】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【yǐn】与杜牧即【jí】“小李杜【dù】”区【qū】别开来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他忧国【guó】忧民,人格高【gāo】尚,他【tā】的约1400余【yú】首诗被保【bǎo】留了下【xià】来,诗艺精湛,在中国古典【diǎn】诗歌中备受推崇,影【yǐng】响深远【yuǎn】。759-766年间曾居成都,后【hòu】世有杜甫草堂纪念。

...〔 ► 杜甫的诗(1134篇)

猜你喜欢

别方希古

明代程通

海【hǎi】内交游更许【xǔ】谁,百年心事藉君知。江陵他日芭蕉【jiāo】雨【yǔ】,应忆城西送我时。

次汤士美送蔡季任韵寄士美二首 其一

宋代周孚

君才元落落,吾语只平平。意广真堪笑,情亲却自惊。

瘦筇殊未到,短笛为谁横。肺病虽羸甚,犹能倒屣迎。

烛影摇红·为木公丈题肥遁庐图

近现代袁荣法

四合烽烟,更无閒地悲离黍。旧家池馆闭东风,呜咽淮流语。

海上【shàng】红桑万亩。驾【jià】楼台、珠尘绣雾。吟壶一粟。戢影【yǐng】繁华【huá】,崚扃门户。

宁皇御舟

宋代黄洪

龙舟大【dà】半【bàn】没西湖【hú】,此是先皇【huáng】节俭图。三十六年安静里,棹歌一曲在康衢【qú】。

杂题画 其十一 李唐山水

释妙声

故国江山入莫秋,烟【yān】波留与后人愁【chóu】。古今不【bú】预【yù】兴【xìng】亡事,只有沧浪独钓舟。

夏雨不绝柬张蜀望

明代杨慎

南滇六月朱夏凉,叠叠云岚浮晓光【guāng】。林花含【hán】笑远天静【jìng】,江草唤愁终【zhōng】日长【zhǎng】。

阑风伏雨淹客路,回谷深【shēn】溪【xī】非【fēi】我乡。城隅隔【gé】手【shǒu】不相【xiàng】见,车马经过淋潦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