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汉语字典沁字的解释
沁

拼音 qìn 注音ㄑ一ㄣˋ
部首氵部 总笔画7画 结构左右
五笔INY 五行 统一码6C81
笔顺丶丶一丶フ丶丶
名称点、点、提、点、斜钩、点、点

基本解释

基本字义

qìn(ㄑ一ㄣˋ)

⒈  渗入;浸润:沁润。沁人心脾。

⒉  汲水:“义泉虽至近,盗索不敢沁”。

⒊  头向下垂:沁着头。

⒋  纳入水中。

异体字

造字法

形声:从氵、心声

English

soak into, seep in, percolate


※ 沁的意思、基本解释,沁是什么意思由恒修居在线字典查字提供。

详细解释

基本词义

qìn

〈名〉

(1) (形声。从水,心声。本义:沁水)

(2) 同本义 [Qin River]

沁水,出 上党谷远羊头山,东南入河。——《说文》

(3) 即出今【jīn】山西省沁源县东北【běi】绵山东谷,南流至【zhì】河【hé】南省武陟【zhì】县南入黄河【hé】

(4) 县名 [Qin county]。在山西省中部偏南

词性变化

qìn

〈动〉

(1) 渗【shèn】入;透出 [ooze;permeate]。如:沁【qìn】绿(透出绿色【sè】);沁溢(渗透漫溢)

(2) 吸水 [seep absorb (water)]

义泉虽至近,盗索不敢沁。——唐· 韩愈 孟郊《同宿联句》

康熙字典

沁【巳集上】【水部】 康熙筆画:8画,部外筆画:4画

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?七鴆【zhèn】切【qiē】,音鈊。水名。《說文》水出【chū】上黨羊頭山。《水【shuǐ】經》沁【qìn】水出上【shàng】黨沮縣【xiàn】謁戾山,南過穀遠縣【xiàn】,東至滎陽縣【xiàn】北,東入于河。《注【zhù】》卽洎水。《郡縣釋名》沁河源出【chū】沁源縣,有二,一自縣西北綿山東【dōng】谷南【nán】流,一自縣東北馬圈溝南流,俱至【zhì】交口村合流入【rù】黃河【hé】。

州名【míng】。《廣韻【yùn】》本【běn】漢穀遠縣,後魏置沁【qìn】源【yuán】縣,武德初置州,因沁水以名。《廣輿記》沁源【yuán】縣屬沁州,沁水縣【xiàn】屬澤州。

《集韻》所錦切,音㾕。

斯荏切,音襂。

所禁切,音滲。義?同。

以物探水也。《韓愈詩》義泉雖【suī】至近【jìn】,盜【dào】索不敢沁。《註》北【běi】人以【yǐ】物探水爲沁。

思林切,音心。水名。

说文解字

说文解字

沁【卷十一】【水部】

水。出上黨羊頭山,東南入河。从水心聲。七鴆切

说文解字注

(沁)沁【qìn】水。出上黨榖遠羊頭山。東【dōng】南入河。上黨郡榖【gǔ】遠、二志【zhì】同。今山西沁【qìn】州沁源縣縣城南故榖遠【yuǎn】城、漢縣也。前志榖【gǔ】遠下曰。羊頭山世靡谷。沁【qìn】水【shuǐ】所出。東【dōng】南至熒陽入河。過郡三。行九【jiǔ】百七【qī】十里【lǐ】。三郡、上【shàng】黨河內河南也。水經曰。沁水【shuǐ】出上黨【dǎng】涅【niè】縣謁戾山【shān】。南過榖遠縣東。至熒陽縣北【běi】。東入於河【hé】。按水經及注皆【jiē】云至熒陽【yáng】入河。師古據唐時在懷【huái】䩤武【wǔ】陟【zhì】入【rù】河【hé】。疑轉寫錯誤。非也。古水道與唐【táng】時不同耳。山海經水經舉涅謁戾山、班許【xǔ】舉榖遠羊【yáng】頭【tóu】山者、羊頭【tóu】卽謁戾也【yě】。戴先生曰。山在今武鄉縣西百【bǎi】二十里。西北接祁縣平遙縣。西南【nán】接沁源縣。一名【míng】麓臺山。迆邐【lǐ】而西爲【wèi】綿山【shān】。其【qí】北【běi】爲介休縣。西爲靈石縣。皆謁戾山也。今沁水出沁【qìn】州沁源縣【xiàn】西【xī】北百【bǎi】里之綿山東谷。西南流經【jīng】平陽府【fǔ】岳陽縣東。又【yòu】折【shé】而東南經澤州府沁水【shuǐ】縣東。又南經陽城縣東而入河南【nán】懷慶【qìng】府畍【jiè】。歷濟源縣【xiàn】東北。又南【nán】經府城北。又東南經武陟縣東、修武縣西而入於【yú】河。與唐時入河處【chù】同。从水。心聲。七鴆切。七【qī】部。經【jīng】典釋文引【yǐn】郭樸三【sān】蒼解詁曰。音狗吣之【zhī】吣。吣【qìn】今譌作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