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ūnqiāng

昆腔


拼音kūn qiāng
注音ㄎㄨㄣ ㄑ一ㄤ

繁体崑腔

昆腔

词语解释

昆腔[ kūn qiāng ]

⒈  地方戏曲声腔之一。参见:昆腔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亦称“崑山腔”。传统戏曲剧种名。原为 元 末 明【míng】 初 昆山 一带流行的【de】民【mín】间戏曲【qǔ】腔调【diào】, 明 嘉靖 间经 昆山【shān】 人【rén】 魏良辅 的【de】革新【xīn】,变 弋【yì】阳 海盐 故调及民【mín】间【jiān】曲调【diào】为【wéi】昆腔【qiāng】,初只行于 吴 中,后渐流传各地,盛【shèng】行于 明【míng】 末 清 初。以演唱传【chuán】统剧【jù】本为【wéi】主,兼【jiān】用笛、笙、箫、琵琶伴奏,舞蹈优【yōu】美,曲调细腻婉转,又有“水磨腔”之称。地【dì】方戏曲声腔之【zhī】一。 元 代产生于 江苏 昆山,故称。 明 人 魏良辅 等又吸取南曲、北曲、弋阳腔之特点,加【jiā】以改革,遂渐臻于完善,成为 明 清 两【liǎng】代【dài】主要【yào】戏曲声腔【qiāng】。又称昆【kūn】曲、昆【kūn】山腔。

明 徐渭 《南词叙录》:“今【jīn】唱家【jiā】称弋阳腔,则【zé】出於 江西,两 京、湖南【nán】、闽、广 用【yòng】之;称餘姚腔者,出於 会稽,常【cháng】、润、池、太【tài】、扬【yáng】、徐 用之;称【chēng】海【hǎi】盐腔者, 嘉、湖、温、台【tái】 用之。惟【wéi】崑山腔止【zhǐ】行於 吴 中,流【liú】丽悠远,出乎三腔之上,听之最足【zú】荡人。”
《花月痕》第【dì】六回:“好【hǎo】一会, 曼【màn】云 等以次唱完, 小岑 笑【xiào】道:‘如今【jīn】该是 秋痕【hén】 崑腔一开生面了。’”
《老残游记【jì】》第二回:“他又把那南方的什么【me】崑腔、小曲,种种【zhǒng】的【de】腔调,他都拿【ná】来装在这【zhè】大鼓书【shū】的调儿里面。”

国语辞典

昆腔[ kūn qiāng ]

⒈  流行于我国江浙【zhè】一带【dài】的剧种。始于【yú】元代,最初【chū】是【shì】江苏昆山一带民【mín】间所流行的清【qīng】唱腔调,故称为【wéi】「昆山【shān】腔」。明嘉【jiā】靖年间,魏【wèi】良辅【fǔ】以昆山腔【qiāng】为基础,综合我国各地【dì】方【fāng】腔调,揉合南北【běi】曲,以笛、管【guǎn】、笙、琵【pí】琶、锣鼓【gǔ】等为乐器,旋律婉转细致,擅长抒【shū】情,有【yǒu】「水【shuǐ】磨调」之称,为集南北曲大成的时【shí】曲,是明代到清中叶以前我国主要的戏【xì】曲腔调。由于所唱的是【shì】曲牌,故称【chēng】为「昆曲」;因以江南苏州昆【kūn】山【shān】一带的语言演出,故也称为【wéi】「昆剧」。

分字解释


※ "昆腔"的意思解释、昆腔是什么意思由恒修居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造句


1.这致使昆腔【qiāng】传奇显【xiǎn】现出全新的价值观念【niàn】和时代【dài】精神,在戏剧【jù】舞台上展示出一【yī】幅幅“五光十色【sè】的平民社【shè】会”生活场景【jǐng】。

2.沪上的昆【kūn】剧名票、“昆腔京韵俱乐【lè】部【bù】”创办人赵【zhào】云健在【zài】“三八节”前夕,和【hé】上海图书馆周末【mò】讲堂合【hé】作,举办了一场别开【kāi】生面的“昆【kūn】曲丽人行”的【de】主题活【huó】动【dòng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