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举


拼音kē jǔ
注音ㄎㄜ ㄐㄨˇ

繁体科舉
词性动词

科举

词语解释

科举[ kē jǔ ]

⒈  指【zhǐ】中国【guó】从隋唐到清代的【de】分科考选文武官【guān】吏后【hòu】备人员的考试制度。

imperial examination;

引证解释

⒈  封建时代对官吏的政绩优劣考核上报。

晋 杜预 《上黜【chù】陟课法【fǎ】略【luè】》:“今科举优劣,莫若委任达官,各考所统【tǒng】……其六岁处优举者,超用【yòng】之,六岁处劣【liè】举者【zhě】,奏【zòu】免之。”

⒉  隋 唐 以来封建王【wáng】朝分科目考试选拔文武【wǔ】官吏后备人员的制【zhì】度。亦指【zhǐ】这【zhè】种考【kǎo】试。

《宋【sòng】史【shǐ】·选【xuǎn】举【jǔ】志【zhì】二》:“自 神宗 朝 程顥【hào】、程颐 以道【dào】学倡于 洛,四方师之,中兴盛【shèng】于东南,科举之文稍用 颐 説。”
《古今小说·木绵庵郑虎臣报冤》:“似道 密访其人不得,知是秀才辈所为【wéi】,乘 理宗皇帝【dì】 晏【yàn】驾【jià】,奏停是年科举。”
《儒林【lín】外史》第六【liù】回:“又过了三四【sì】日, 严大老官 也从省里【lǐ】科举【jǔ】了回来。”
叶圣【shèng】陶 《倪焕之》二:“那时还【hái】行着科举,出身寒【hán】素,不【bú】多时便飞黄腾达的,城里【lǐ】就有好几个。”

国语辞典

科举[ kē jǔ ]

⒈  隋【suí】唐到清代用以考选官吏的制度【dù】。隋废【fèi】九【jiǔ】品中正制,改置进士等【děng】科;唐科目增至五【wǔ】十余,故【gù】称为「科举」。后宋用帖括【kuò】,明清用【yòng】八股试士,亦沿用科举之称。至清光绪【xù】三十一年(西元1905)​始【shǐ】明【míng】令废止。

分字解释


※ "科举"的意思解释、科举是什么意思由恒修居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造句


1.学校教育丧失了独立【lì】性【xìng】,从教学内容【róng】到学生的考课,都【dōu】以科举【jǔ】入仕为宗旨。

2.刘宏沉吟【yín】道,对于目前仍以【yǐ】察举选官为主【zhǔ】的帝国来【lái】说,还不到推行科举【jǔ】的时候,这些官宦【huàn】人家的子弟就是帝国今【jīn】后的栋梁,不【bú】能【néng】任由他们【men】飞鹰走马地在家荒废掉。

3.张【zhāng】之洞筹办的广雅书院破除了旧科举制度【dù】,设务【wù】实【shí】课程,“砥砺名节【jiē】,关心时务,吸【xī】收【shōu】新知,并使他们【men】能出仕【shì】则为国家【jiā】栋梁,为【wéi】民则成为社会中坚”。

4.唐代的科举也不像明、清那【nà】样一层【céng】层地【dì】考【kǎo】上来【lái】,录取也不完全看几【jǐ】篇诗文,而是要有公卿名人在社会上为之吹嘘【xū】并【bìng】推荐才【cái】能应试登第【dì】。

5.在科举时代,金榜题名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。

6.可以说,豪放并自【zì】视【shì】甚高是王韬的鲜明个【gè】性,这使他既不愿皓首穷【qióng】经【jīng】以应科【kē】举【jǔ】z aojv.com,又不愿默默无闻了此【cǐ】一生。

7.有的同【tóng】学【xué】写【xiě】孔【kǒng】乙己在冰天雪【xuě】地的【de】除夕之夜死在丁举人家的大门口,用对比的方式【shì】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【è】。

8.科举制度【dù】在明清时代【dài】趋于成熟,分为乡【xiāng】试、会试和【hé】殿试三级,三场考试都拿第一【yī】,就是大【dà】名鼎【dǐng】鼎的“三【sān】元及第”。

9.明【míng】清科举【jǔ】录取通知书不论中央【yāng】、地方都【dōu】叫“报帖【tiē】”,也称“捷报【bào】”,俗称“喜报”。

10.在以学堂取代科【kē】举的选士【shì】制度下,法政教育【yù】因其独特的培养目标被【bèi】世人【rén】视为入仕【shì】的终南捷【jié】径,法政【zhèng】学科因此成为求学者的首选【xuǎn】科目。